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一篇关于著名画家戴嵩与牧童之间富有童趣的故事。这篇教学设计将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勇敢精神的世界。
一、文本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的画作以及一位牧童对其画作的独特看法。故事中,戴嵩以其高超的画技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而牧童则展现出率真勇敢、实事求是的品质,敢于挑战权威。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戴嵩的虚心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以及牧童的勇敢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认读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活动,学习画家虚心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向别人提出意见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练习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积累好词好句。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练习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感悟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呈现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感。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画家与牧童》。(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好的,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 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询问老师。
2.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了解课文大意。让孩子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感悟
1. 找出描写戴嵩画技高超的句子,体会他的著名和画画得好。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朗读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让孩子们感受他的画技和绘画速度之快。引导孩子们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积累语言素材。
3. 通过对围观人的表现和小牧童的对比,感受小牧童的勇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品质。引导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4. 让孩子们找出课文中赞美戴嵩画作的词语,体会人们的赞美之情。引导孩子们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如何赞美这幅画作。
5. 通过朗读小牧童的喊声,感受他的勇敢和率真。引导孩子们思考围观的人为什么会呆住,如果是他们,他们会想什么。让孩子们理解虚心接受批评的重要性。通过朗读戴嵩的表现,感受他的虚心品质。引导孩子们思考到底什么地方画错了,并尝试给戴嵩讲解明白。让孩子们明白牧童的话是否正确以及勇敢指出错误的重要性。最后让孩子们思考戴嵩听了牧童的话后的感受和心理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活动,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过程。这节课中充满了想象与的空间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对话环节中,成功的关键落在老师身上。老师不仅是文本的讲解者,更是话题的引领者。老师巧妙细读文本后,抛出的每一个话题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引领学生们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使学生们在生动的场景中感受文本,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读读议议,画师与牧童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四、深入拓展
课堂之上,老师抛出的问题总是让人深思:“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哪些人物说点什么吗?”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听后,满意地点头:“同学们说得真好,无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都值得大家学习。那么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课题应该怎样更改呢?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也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
二、关于教学反思
1. 自主阅读的兴趣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堂课的一开始,老师通过特别设计的课题,引导学生发现字号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兴趣。这样的设计为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 读的实践过程的重要性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老师始终坚持以读为主,通过自读、墨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情境,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 读写结合,强化表达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这堂课中,老师注重读写结合,将课文中的精髓融入写作练习中,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纷纷夸赞”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短句反复”的语言形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还有哪些人会称赞戴嵩的《斗牛图》。在教学第1自然段时,老师又鼓励学生模仿文本语言,尝试用“一……就……”的句式进行表达,这不仅帮助学生运用了课文中的语言形式,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4. 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在这堂课中,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理解课文的也能创造出自己的想象世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纷纷夸赞”部分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夸赞、会怎样夸赞,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任何教学都有待完善。在这堂课中,虽然学生积极参与,但仍有提升空间。老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更加精炼,朗读指导也需要加强。老师还需要更多地运用教学机智,发挥临场应变能力,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这些都是老师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这堂语文课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生动的角色表演、丰富的语言训练以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方式,成功地展现了人物的鲜明形象,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