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芳悄然退出了与“鸡娃”相关的群聊,开始了另一种宁静的生活节奏。每天,她仅需向隔壁房间的儿子发送两次提醒吃药的微信信息,每两周到医院进行一次例行药品更换。在熟悉的案板上,她细心地将药品切割成适当剂量,然后放入绿色的小药盒中。时间久了,药末在缝隙间轻轻飘散。
她的生活现在围绕着高三儿子的健康状况转。上班途中的偶尔时刻,穿校服的孩子们会让她想起自己身为高三学生母亲的身份。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家庭的辛酸秘密——她的儿子被确诊患有重度抑郁症,经历了休学、复学、再休学的坎坷历程,如今暂时在家静养。
这个秘密,她只能在七八个家长微信群中向其他家长倾诉。这些家长同样背负着相似的困扰,他们的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或双向情感障碍症。从初中生到大学生,这些孩子们承受着失眠、悲伤、易怒等情绪的困扰,手臂上留下了自我伤害的划痕,还要应对药物带来的各种副作用。
在医学界对青少年抑郁症成因尚未有明确答案的当下,这些家长和孩子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战斗。抑郁症的诊断没有生物学指标,只有心理测评量表的结果作为参考。医生依靠自己的观察、倾听和交流,如同解读一部未知的剧本。
诊室门口,青少年身影越来越多。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裴双义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去年,他所在的科室门诊诊疗了八千多名学生,住院治疗的有近六百名。学生群体已成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抑郁症筛查更是被纳入了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
抑郁症的检出只是这场战斗的第一步。药物的副作用、病情的反复、社会的污名化以及社会功能的恢复,仍是大多数孩子和家庭必须面对的挑战。
高二开学第二个月,儿子陈恒告诉林美芳他的痛苦:每天他都无法集中注意力,头晕头痛,希望能在家自学,只在考试时去学校。林美芳曾是一个不知所措、有些软弱的母亲,但面对儿子的状况,她选择了坚强。
在陈恒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后,林美芳开始积极寻找治疗方法。心理医生的建议是他们尝试之一,但治疗过程并不轻松。陈恒的心悸问题越来越严重,情绪也越来越低落。他的状态像是长跑后的疲惫,但对曾经热爱运动的他来说,运动已失去了吸引力。
事实上,心理和情绪上的异常可以引发身体上的症状。裴双义和他的同事们称之为“躯体化障碍”。他们接诊的青少年中,有的头痛、背痛;有的频繁腹泻、失眠、手心冒汗、恶心呕吐……治疗经历也各不相同,验血、做核磁,在内科、中医科之间辗转。有的孩子因为病情严重而在儿科住院,被抽了四十多管血。
孩子们的病历袋里装着多个医院的诊断结果,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医院。病例上大多写着“情绪低落、生活兴趣减退”,“重度抑郁、伴有自残行为”,“中度抑郁复发”等等。
裴双义描述说,“大多数都是发现了一段时间,学习能力下降得很厉害。好多孩子不去上学,已经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在他们看来,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大脑接受性已经很低了,基本上是去睡觉或者发呆。
向外人解释清楚“抑郁症是一种病”,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父母也很难与孩子共情。陈恒曾向朋友坦承自己的病,却遭到嘲笑。他一开始也不能接受“抑郁症”的诊断,觉得这更像是软弱的表现。为了伪装自己,他甚至一度朝着“躁狂症”的方向努力。
这些被称为“异类”的孩子们,常常背负着厌学、吸烟、酗酒、仇亲、沉迷网络等标签。在医护人员眼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聪明且敏感。而在这些引人注目的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是孩子们手臂上自我伤害的痕迹,像是红色的蜘蛛网般密集。裴双义医生每次接诊时都会仔细检查孩子们的手臂,发现大多数伤痕是非自杀性的自残行为。
当孩子们无法向他人倾诉痛苦时,他们会选择通过划伤自己来缓解焦虑。出血的伤口刺激视觉,产生内啡肽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对医护人员来说,“搜刀”是日常工作之一,因为总有孩子试图通过外卖或快递将刀片运进住院区。
康复中心的病房并非封闭环境,未成年人住院需要家长陪同。孩子们穿着蓝绿色的病号服,手上戴着黑色定位手环。几乎每天都会有孩子的尖叫从病房传出,可能是家长的某句话激怒了他们,也可能是孩子间的冲突。病房里充斥着各种情绪交织的复杂氛围:怒吼、哭泣、冷漠……每个经历都是独特而深刻的。一个患病的女生曾在电话里告诉父亲她很累,无法支撑下去,父亲鼓励她再坚强一点,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邹峰,作为抑郁症患者社群“渡过”的咨询师,面对了许多不理解、不接受孩子病情的家长。曾有一位父亲固执己见,认为孩子只是逃避学习而声称自己抑郁。邹峰指出,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当认识到他们并非天生如此,而是遇到了困境和挑战。
在诊室的那扇看似坚实的木门背后,有着诸多对抗疾病的努力和挣扎。李天冉曾愤然砸门,处在情绪的狂风巨浪之中。尽管医生面对过无数类似的场面,他们仍然保持着平静与坚定。诊室中还有那些穿着校服的孩子,他们无声地哭泣,身体因紧张和恐惧而颤抖。医生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困惑和挣扎的心灵,他们需要洞察真相,揭开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病痛之谜。
裴双义医生深知,面对家长和孩子时,他们必须成为战场上的援助者。他发现,许多家长背负着沉重的焦虑和压力,源于他们对孩子病情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些焦虑往往源于他们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和重新审视家庭环境。有些家长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足,他们曾试图改变沟通方式、反思早期经历或是修正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焦虑和压力依旧如影随形。
陈恒的经历揭示了教育方式的问题和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他感受到母亲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使他失去了自由和快乐。林美芳面临与孩子沟通的难题,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曾走过许多弯路。她尝试与孩子沟通,但常常因脾气暴躁而引发冲突。她深知自己的不足,想要道歉却难以得到孩子的回应。裴双义认为青少年抑郁症背后隐藏着家庭问题,家庭的氛围、亲子关系和家长的育儿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他们建议家长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评判和指导。
青少年抑郁症的出现与当下生活环境、科技进步和学业压力紧密相关。社会内卷现象让孩子们面临巨大压力,过度追求学业成就和完美主义心态成为导致情绪问题的诱因之一。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人数众多,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令人震惊。我们需要重视这一问题并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宽松的成长环境。这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包括重新审视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
以林伟的经历为例,他的儿子曾面临巨大的压力,在完美主义的期望下挣扎。家庭氛围因儿子的困境而变得紧张沉重。完美主义的压力使儿子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喘不过气来。邹峰认为孩子追求完美的心态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言语训练往往带有威胁性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林美芳意识到儿子的病有一部分责任在她身上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也是许多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近期,一部关于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的电视剧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讨论。林美芳和其他群里的妈妈们却选择拒绝观看,原因是剧中情节触动了她们内心深处的某些过往经历。陈恒也在寻找触发儿子病情开关的,但他认为这并非单一,而是情绪长期累积的爆发。
陈恒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被送到戒网瘾学校接受改造。那时的他,因昼夜颠倒玩游戏、脾气暴躁等行为问题备受困扰。在那所学校的经历,对他而言是一场身心折磨。体罚、食物不佳等苦难让他倍感痛苦。直到“豫章书院”曝光,他才敢于公开自己的这段经历。仅仅是内务整理不好就要遭受体罚,甚至因为食物中吃出虫子而营养不良。尽管他在那段时间有过一丝自由的感觉,但他的内心依旧迷茫。
林美芳在得知儿子在网戒所的经历后,深感痛心。她曾两次将儿子送入网戒所,试图纠正儿子的行为问题,维持他的“阳光状态”。她也承认,自己曾因为贪便宜的心理,被网戒所的某些承诺所迷惑。第二次送儿子进去造成的伤害至今仍未愈合,对陈恒来说是深深的伤害。
北京安定医院网络成瘾门诊的副主任医师盛利霞表示,前来就诊的孩子中,有70%-80%被家长误认为是手机成瘾,实则处于抑郁状态。我们应当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当今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抑郁症患者日益增多。一些孩子沉迷手机、打游戏等行为,实际上可能是他们缓解抑郁症相关症状的方式。
陈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不特别喜欢打游戏,但游戏让他能与人连接、交流。在接触了大量患病孩子后的一些专家认为,吸烟、打游戏、文身等行为,可能是孩子们缓解焦虑的方式。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家长们可能会粗暴地禁止孩子这些行为。
有些抑郁的孩子没有去医院,而是被送去了国学书院或者戒除网瘾学校等。曹新毅观察到,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固然有益,但治病为先。抑郁症早发现、早干预,预后效果会更好。随着病程的增长,家长们越来越熟悉对孩子的药物使用。药物对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些孩子会出现药物副作用。李天冉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他曾因药物反应昏睡了两周。
面对药物和心理咨询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性,家长们开始寻求其他方法帮助孩子。林美芳建议儿子养一只猫,陈恒欣然接受。猫成了他的动力,也成了他回家的理由。但没有什么“疗法”是万能的,家长们在寻找各种方法的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悲痛。
林美芳在看到有关“不建议抑郁症孩子复学”的观点时深感生气。她知道复学几乎是所有妈妈的希望,也是陈恒想要融入社会、与老师交流、学习充实自己的愿望。但他在学校遭遇的困境也让家长倍感压力,老师的小心翼翼也让他感到被排挤。这一切让林美芳与学校的信任逐渐撕裂。在儿子复学后病情复发不得不长期请假在家休养后,林美芳感到儿子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不敢带病历去学校。这一切背后的艰辛与不易鲜有人知,令人深感痛心。
半个月前,一切都似乎在向好的方向转变。那时,儿子在回到学校参加模拟考试后感到心悸得厉害,学校的环境勾起了他许多不好的回忆。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难受与恐惧。在与学校的老师沟通后,儿子被安全送回了家。林美芳一下地铁就忍不住哭泣,她觉得学校的一些做法似乎打断了儿子的康复进程。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下去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有的妈妈组团考察了国际学校希望给孩子一个新的环境;有的妈妈坚决认为不能让孩子休学即使只能上半天学也愿意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来助力孩子的康复之路前行尽管只是美好的愿望但每一位家长的努力与坚持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明天!他们渐渐领悟了尊重孩子意愿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抑郁症并非简单的心灵之病,而是需要倾注爱与关怀去滋养和治愈。在裴双义医生的行医经历中,许多因学业压力而困扰的青少年成为了他的关注对象,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初三和高中阶段。经过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以及家庭环境的调整,一些孩子得以恢复到良好的状态。裴医生坚信,抑郁症只是心灵的一次“感冒”,它需要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他所服务的浙江省康复医疗中心即将对一万名学生展开心理筛查,这是推动“医教结合”模式的一次勇敢尝试。
面对各式各样的病例,医生们定制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处于急性期的孩子,早期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辅以心理治疗手段。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们应该少些评判,多些倾听和支持,允许孩子们在家中自由地表达情感。家长需明白,修复与孩子的关系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予彼此足够的耐心和关爱。
陈恒的呼声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他们呼吁健康的人们要理解抑郁症患者,与他们的相处不必过于小心翼翼。抑郁症的孩子并非易碎品,交流时并不需要过度的呵护和担忧。林美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儿子,逐渐发现了儿子身上的闪光点。每当听到儿子的笑声,都会让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喜悦。
在这个充满困扰与希望的历程中,每个家庭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疗愈。文中的人物如林美芳、陈恒、李天冉、林伟等均为化名,他们的经历与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宇平的报道与关注息息相关。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抑郁症这一心灵的感冒,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周围人的支持和温暖。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关爱,总会找到治愈心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