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装饰画 >

样的笔顺笔画顺序(画画的画字笔顺)

编辑:山水画 2025-07-10 08:02 浏览: 来源:www.souhuashi.com

《古画新品录》——黄小峰眼中的古画世界

澎湃新闻记者郑诗亮为您解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先生的力作——《古画新品录》。此书由理想国·湖南美术出版社于2025年7月出版,是黄教授长期深耕中国美术史、专注于中国古代绘画研究的成果结晶。

黄小峰教授对视觉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笔下的《古画新品录》并非关注装珍珠的盒子或是捞珍珠的网,而是珍珠本身。站在观看者的角度,黄教授运用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独特的视角,去欣赏、解读那些经历了历史风雨留存至今的艺海遗珠。近日,《上海书评》有幸采访到黄小峰教授,邀请他分享中国古画的独特魅力及观看之道。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黄教授撰写《古画新品录》的灵感呢?黄教授表示,这本书实际上是他在《中华遗产》杂志上开设的“读画笔记”专栏的结集。从2010年开始,他持续十年间写下了四十多篇关于古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具有高度的学术性,但在写作过程中,黄教授心态放松,总是在寻找有意思的点。身为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者,尽管对许多古画有所了解,但他同样会被一些画作深深吸引,从中找到能引发兴趣的部分。

在解读古画时,黄教授如何寻找与现代人的关联呢?他提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文学史、音乐史的学者来说,寻找古代知识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已成为一种共识。在他看来,中国艺术史教科书上的内容有时难以打动现代读者,因为它存在一个知识门槛。他始终在思考如何使古画真正打动现代人。他在寻找那些纯粹从视觉上吸引人的古画,并将它们置于一个历史语境中,想象它们在宋代或明代是如何受到观众喜爱的。

书中,黄教授精心选择了三十五幅古画进行细致解读。在选择画作时,他努力涵盖各种中国古代绘画的类型,同时寻找那些能引发现代人兴趣、与现代社会有联系的内容。黄教授的解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历经历史沧桑的艺海遗珠,感受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

黄教授的《古画新品录》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艺术赏析指南。在解读这些画作时,他深入古代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展现了一个生动的图像世界。例如,汉代的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用图画描绘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等,这些图画构成了古人所理解的整个世界。今天的我们在解读古代绘画时,应该深入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除了传统的分类方式外,黄教授还采用了不同于惯常的分类方法。他按照古人的世界观和表现事物的媒介将画作分为皇宫、市井、森林、山水、历史等类别,这种分类方式更能体现古代绘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教授还深入了“眼睛”与“身体”这两类古画。在古人绘画中,视觉经验被强调得非常重要。他选取了五张画作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包括《瑞鹤图》等。这些画作通过不同的视觉元素和构图方式,展现了古人对视觉的关注和强调。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深入古人的视觉经验和视觉文化。

古代绘画是一种充满生动图像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通过深入解读和分类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古画新品录》不仅是一部对古代绘画的深入,也是一次对视觉文化的思考之旅。《瑞鹤图》——身体与视觉的完美交融在这个充满艺术魅力的世界里得以展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故事的世界,深入解读一幅画作背后的丰富内涵。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艺术领域。尽管现今的身体观念与往昔有所差异,但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所选择的五幅画作,宛如五部历史长卷,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身姿风采。

《浴婴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婴儿的世界,纯净无暇,充满生机。《岁朝图》则聚焦于明代官僚,他们的身体已然成为官服的延伸,体现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而《蹴鞠图》则捕捉到女性在蹴鞠时的动态美,衣琚飘飘,尽显女性之柔美与力量。另外两幅,《农闲平话图》与《蕉林午睡图》,则分别了农夫与画家的日常生活与身体语言。

西方汉学对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柯律格的艺术社会史视角,让我深受启发。他的代表作《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从社交性的角度解读文徵明的艺术,让我意识到将图像问题与历史、社会问题精细对接的重要性。这种视觉文化与今天我们所讨论的视觉文化紧密相连。

那么,何为有机关联呢?简而言之,艺术家的生活并非仅限于艺术创作,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情境,如家人治病、孩子求学、借钱等,都与他们的艺术创作息息相关。文徵明的纯艺术创作也是在某种心境、某种视觉刺激、某种思想启发下产生的,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视觉环境、一种视觉文化。站在艺术社会史的角度,我们研究画作时就要找到这种有机关联。

例如我在研究明代绘画时,通过讨论周臣的《流民图》,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视觉文化影响。周臣在画中描绘的是他闲窗无事时,受到市井中常看到的“市道丐者”的视觉刺激,决定将其画下。这正是视觉文化对他创作产生的影响。对于视觉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尽管现在有许多讨论,但我们都不能忽视画作背后的故事和画家的生活背景。每一幅画都是历史的见证,是画家与生活的交融。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有机关联,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古代绘画的魅力。

现代社会的图像时代催生了对视觉文化的关注和研究。通俗文化和通俗艺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自己也深受现代学术潮流的影响,在解读古代绘画时更注重图像本身而非传统的风格、笔法等问题。《古画新品录》就是在这种视觉文化影响下的一次尝试。在讨论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时,我关注到“三重作者”问题:原作者、名义上的临摹者以及实际代笔者。这种情况在中国独特的绘画文化中很常见,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特有现象。在构建连贯的艺术史时,我们面临文献系统和图像系统的差异和冲突。因此不能仅依赖文献来评价画家地位和价值,而应结合其作品的实际表现来全面评价其贡献和影响。

对于艺术史中的空白,摹本与托名大画家的作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可能存在疑虑,但我们仍倾向于让这些摹本填补历史的空白。在反思这一问题时,我撰写了《再造“唐画”:展子虔〈游春图〉新探》一文。这些摹本和托名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复制,更是历史的传承与延续。它们让我们能够窥见历史的痕迹,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在追求艺术史的连贯性的我们也要尊重并接纳这些摹本和托名作品的存在。它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艺术的延续。视觉文化对我们今天讨论古代绘画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让我们更加关注通俗文化、通俗艺术并重新审视那些在历史中被忽视的艺术家和作品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艺术世界。《游春图》:摹本还是新创?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讨论聚焦在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这幅作品历经岁月的沉淀,如今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热议。一种观点认为,这幅作品可能是晚唐、五代、北宋、南宋或明代的摹本。我对此产生了新的思考,我在我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再造唐画”。我认为,《游春图》可能是在宋代通过某种方式重新创造出来的作品,而非单纯的摹本。尽管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知识重新创作一幅唐代的画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原作的一个简单复制,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内涵。

这样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撼动摹本这一根深蒂固的概念。在讨论宋代或唐代绘画时,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一说到某幅画就认为是某某大画家的摹本。这样的概念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可能会遮蔽我们对作品真实面貌的。例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我们应该更多地宋代人如何理解唐代的作品,宋徽宗和他的宫廷画师是如何解读张萱,理解唐代画中的美女的。

当代科技进步为美术史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使得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黄小峰提到,现在人文学科普遍重视利用技术。考古学的仿真研究可以石器制作的细节过程。在艺术史研究中,新技术如Photoshop帮助我们深入图像和作品。高清摄影图片让我可以更细致地观察画作,甚至看到自然形成的细节。这些技术部分恢复了古人欣赏画作时的感受,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画作的魅力。

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过度放大细节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在使用这些高清图像时,我们需要小心比对,时刻回到原作本身。我们不仅要关注细节,还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一件作品的风格。这也提醒我们,在新技术的应用时,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研究方法,以更深入地艺术史的奥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与艺术的交融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的美术史研究领域将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为美术史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高清图像技术的出现为美术史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和细节去艺术的深邃世界。

面对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科技的到来,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推动美术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美好未来!在这个时代里,每一幅画作、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无尽的故事和奥秘,等待我们去发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