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意于山水
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中国哲学的特征,在于 不把自然看做无生命的异己存在,而是对宇宙自然有一 份“如鱼在水”的契合。(《朱子语类》卷九〇:“一身之中, 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一身在天里行,如鱼在水里,满肚子 里都是水。”) 早在《易·系辞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的宇宙观照法中,即提倡将全身心向宇宙开放,感受宇 宙与生命的最深奥秘,如嵇康诗中所言:“俯仰自得, 游心太玄”。这种对世界的感观,孕育了后世山水诗与 山水画的灵魂。畅游山水,是自古以来文人生活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生活方式,从孔 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到曹操《观沧海》的磅礴大 气,再到谢灵运、谢朓、王孟李杜诸家以降后世品格各 异的诗风中,可以发现历代文人雅士无不乐山乐水,或 在山水中体会“游目骋怀”之乐,放任心情,怡悦性情, 或在山水之中体验生命,增长见识,醒悟悠悠天地一过 客的匆忙。
山水可以使人“常处”、“常乐”、“常适”、“常 观”,但在不同时期的文人心中,山水的功用不尽相同。 比如在六朝时期体验山水是为“体玄适性”,而宋代文 人士大夫则是为达到“丘园养素”的目的,比前者带有 更多闲散、休息的意味。这两种不同的目的,就引出两 种不同的趋向——六朝文人是走向真实的自然山水,躬 身隐逸而“体玄”;而宋代文人只是借山水以补偿社会 政治中的疲惫心理,方式之一便是托之于山水画,通过 山水画将第一自然的原生状态的山水,转变为第二自然
上一篇:李思训父子
下一篇:当代艺术不应是图像,而是一个情景
- 画热门标签
-
- 国画
- 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