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玩鉴定是一个大江湖,三教九流,花样百出,投机、造假、为钱而鉴定等现象层出不穷。
而“古玩鉴定中的‘眼学’与‘科学’的问题”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焦点,比如对于专家的质疑,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相互斗争,传统专家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彼此怀疑等……本刊记者近期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业内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古玩鉴定中‘眼学’与‘科学’”这个话题,揭示古玩鉴定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呈现给读者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
偌大的古玩鉴定江湖丛林里,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个江湖丛林从来不乏争议。再怎么优秀的专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再怎么精密的仪器也有无法判定的难题。而中国文物仿制造假随着科技手段提升,越来越高明。整个古玩鉴定业又缺乏行业规范,一地鸡毛,乱象丛生。
“眼学”和“科学”,谁更靠谱?
许多人对艺术品市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总觉得这个市场水太深,唯恐上当受骗,不敢涉足其中。这种状况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品流通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家频“打眼”
在古玩收藏鉴定活动中,最常用的是“眼学”,即以专家们的眼力来区分藏品是真品还是赝品。鉴定过程中,专家们需要灵活运用自身的思维和感官,对同类真品进行回忆,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对实践经验进行印证,使“眼学”发展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文物市场上,鉴定是关键环节。但在这个关键环节上,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物鉴定法,不能对鉴定部门、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的程序、鉴定失误的赔偿等作出明确规定。于是,一批所谓的鉴定专家,只认钱、不辨假,以至给赝品发“鉴定证书”的事例频频发生。
2011年12月1日,安徽霍邱县城关镇居民魏某向该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称,有人利用假文物对其实施诈骗。由于证书制作规范,魏某信以为真,以2万元的价格购买,后该藏品经四川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为赝品,魏某找到郑某后,郑某不承认,认为其有安徽省文物鉴定部门的鉴定。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这样“指鹿为马”的事情在古玩鉴定圈屡见不鲜。曾有5名国内文博界知名专家,隔着玻璃鉴定一件玉衣,拿了几十万鉴定费,即联名签署一份价值24亿人民币的证书。犯罪分子以此为依据,骗取10亿银行贷款,造成银行近6亿元的损失。
玩收藏的,难免不“打眼”——“打眼”也是收藏者的必修课。打眼关系到专家的眼力和声誉,可悲的是,有些专家不顾声誉而有意“打眼”。2009年郑州的兄弟俩在某鉴宝节目海选现场找专家鉴定家传古画。专家说古画是赝品。随后,在专家的牵线下,两兄弟以17万元将古画卖给了专家的朋友。一年后,他们发现这幅古画竟拍出了8700万元高价。
说古董鉴定市场是一个“丛林社会”并不为过,这个市场是专家林立,鱼目混珠,毫无规则可言,一切向钱看。
“科学”有缺陷
专家频频“打眼”,让人们对古玩鉴定充满怀疑乃至绝望。
如今,仪器鉴定又开始活跃起来。比如鉴定一幅古画,从纸张及装裱的质地,墨迹及颜色氧化的程度等方面就能大致判断它的年代。而对于瓷器,仪器可以根据成分判定年代,但凭借科学检测手段来进行古瓷器鉴定,只参照数据的相似性而忽视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时代器物的审美、艺术性等特征,是过于片面的。
文物鉴定都涉及到哪些科学检测呢?据资料显示,目前的科学检测和鉴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有损测试和无损测试两大类:有损测试主要包括热释光测年法和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法;无损测试主要包括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EDXRF)、质子激发X荧光能谱(PIXE)、同步辐射X荧光能谱(SRXRF)等方法,此类方法一般是利用光对古陶瓷胎、釉中含有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测试,直接将待测陶瓷器放入控测室内即可。
以金属实例来分析:湖北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经X射线荧光分析得知,其剑身为铜、锡合金,并经过了硫化处理(含Cu2S、Fe2S等),因而美观耐蚀,锋利如故,从而证明了古代青铜器存在有硫化处理工艺。
玻璃分析:学术界一向认为,古代西方的玻璃制品以天然纯碱或碳酸钠、碳酸钾的草木灰作助熔剂,而中国古代玻璃则以方铅矿、白铅矿为助熔剂。故通常以其成分为钾钠玻璃或铅钡玻璃来断定其制作工艺和产地。
瓷器分析:为什么元代的瓷器,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高度的琢器,其器型大多都不太规范周正,如元代一些青花盖罐,往往在其颈部出现“歪脖”的现象?通过测试得出元代制瓷在其胚胎的泥料配方上,采用的是一元配方法制泥,即使泥料中添加了一些高岭土,但其含量也不足8%,所以用这种泥料制成的瓷胚,很难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在自然干燥时难免不变型,即使在自然干燥的过程中不变型,在入窑烧制时窑温超过一定的温度时,其器物也会产生变型的现象,这就是元代瓷器青花大罐出现“歪脖”的主要原因。发展到明代的洪武以后,在制瓷时用的泥料中添加了高岭土的含量(约25%),所以在明代的传世瓷器中,这种变型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尺寸较高的琢器,几乎没有再歪脖的现象。清初的制瓷泥料,其配方已接近40%的高岭土含量,所以清代的瓷器器型更加规范和周正。制瓷泥料中添加高岭土,用来提高大件瓷器的强度及烘成温度,以减少器物的变型现象。从不十分规范周正的歪脖,到瓷器器型的十分规范周正,制瓷工艺上的这种发展过程,就是从传统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然而,科学检测虽然能从数据上说明文物的特征,但是也有其难以避免的弊端。据悉,科学检测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建立巨大的文物产地及年代的标准数据库,但是,目前我国有大量文物仍未被发掘,所以数据库从理论上讲并不完整,这给科学检测带来一定的挑战。
同时,国内文玩仿制行业又十分“专业”,在文物大省河南洛阳市孟津县的南石山村、伊川县的烟涧村和禹州的神垕村,都是远近闻名的专业仿古村。另外,江西景德镇也云集着大批瓷器仿制的高手。高仿真“专业户”高水旺说:“(我做的)这批高仿品过了几次机场的X光机,几次辐射下来,产品的碳14含量减少,结果有关部门一鉴定,竟然说是3000年前的中国陶器。”
文物界揭黑作家吴树曾写道:“目前的鉴定除了鉴定水平落后之外,鉴定行业的自律也是一个问题。对于鉴定手段,无论是专家的‘眼学’,还是仪器的科学测试,都无法攻克这里的城池。”
毕竟,任何仪器、科学的运用者及实践者说到底都是人,只要文物鉴定行业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惩罚制度,那么无论多么高精尖的科学检测都无法保证结果的真实性。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