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痴迷戏曲一辈子的刘嵩昆老先生自诩“一个小老头儿”,高兴的时候,会扯一嗓子京剧,自称“京剧里的任何段子、任何名家没我不知道的”。他是个戏迷,最感兴趣的是一切有关京剧、有关梨园名伶的人、事、戏、书;他出过一套“牛书”——不仅《京师梨园世家》,还有故居、科班、轶事等9本专著,将中国200多位戏剧名家少至三代、多至七代的家谱全挖了出来。老爷子说:“全是一家家跑过来的,整整花了20年,光自行车就骑坏了7辆,北京几百条大小胡同我跑了好几遍,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个儿才能体会。”
别看刘嵩昆爱看戏,其实更痴情于老戏单收藏,“淘戏单”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7000多张戏单,按省市级分类,按名家分类,按时间分类,他的戏单,成了他生活中的挚爱和宝贝。
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演出近一月一百多场,他一个晚上跑三四家剧场,看了开场戏,再赶到另外一剧场看“大轴”,每到一处就买一张戏单,那次集中演出近一个月,他竟收集了各团的演出戏单近百张。为了仅差一份的内蒙古京剧团演《北国情》戏单,他托朋友买、给剧团去信要……后来,剧里饰演萧太后的演员鲍绮瑜来京出差,亲自送他一张,他才了了心愿。
京剧名家李慧芳曾在1956年同叶盛兰演出《白蛇传》,保留的戏单在“文革”中抄家丢失。刘嵩崑知道后,竟然翻出当年的戏单,复印了一份送到李慧芳家,让李慧芳感动不已。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可谓是一张老戏单,饱含半世情。刘嵩昆回忆说,一开始并没想到将来会收藏这么多戏单,自己从4岁看戏,一年至少要看100多场戏,有时候一礼拜看九场戏。保存戏单从一种不经意的习惯变成一种爱好,一下子就坚持了几十年。
刘嵩昆介绍:“过去的戏单不像现在那么奢华,有的就是薄薄一张纸,尤其是困难时期。有时候用生活废纸的背面做油印戏单,甚至没有戏单只有一张统一的剧场海报,我就比照着海报的样式手写、手抄一份保存起来,就这样一场场的看戏,全国各地看戏,也一张张集齐了各式样的戏单,有老北京的、也有外地的……”
文革之后,刘嵩昆想把自己收藏的戏单装订起来,于是开始梳理和整理,按照国家级、北京市、外省、现代戏这四类进行了分类,并装帧成册。早些年全家搬入楼房之前,为了装运这些戏单,搬家师傅硬是把开来的小车换成了大车。为了在新家安置一册册戏单和相关的书籍、唱片、资料等,刘嵩昆专门对房间、客厅进行了改造。“20多箱戏曲的资料,包括书、、唱片、戏单,我一样都不能让它少!”刘嵩昆讲到这里,又忍不住笑起来,满是开心和满足。
如果把收藏分为两种人:一种属于半商业化的,保值增值出售转卖;一种属于个人爱好,自己攒的东西不管多珍贵都会敝帚自珍,刘嵩昆则属于后者。在刘嵩昆的“百宝箱”里,不仅仅有戏单,还有洋画儿、小人书、像章……只要是自己收藏的东西,刘嵩昆都喜欢得不行。刘嵩崑儿子说,父亲活在自己的京剧世界里,“家中有关京剧的东西谁都不许动,一动老爷子准跟你急;孙子看他的剧照、小人书《白蛇传》,老爷子眼珠不动地死死盯着;给人家旧居照相一照就是十几卷,自己的相片倒没几张;骑车出去,一走就是一天……”如今,刘嵩昆的家里摆满了各种整理好的戏单子的册子。他笑着说:“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就是一张纸,在我眼里却是宝!自己也希望能有真正懂戏、爱好戏单的年青一代将戏单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