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书画艺术 >

易经课问题集 3:解卦不看变卦,那为什么要有变卦? (兼论画卦之演进)-《易经543》

编辑:山水画 2025-07-11 19:10 浏览: 来源:www.souhuashi.com

在古老的筮法传统中,当卦象显现变爻时,我们是否应深入解读变卦,还是更应关注本卦的变爻?这个问题如同开启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引发无数与疑问。

许多人执着于变卦的观念,认为其在解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真正的易经智慧,或许并不在于变卦的纷繁复杂,而在于对本卦变爻的深刻领悟。当我们被现代思维所束缚,纠结于变卦的解读时,或许已经偏离了易经的本质。外界的某些老师可能会以变卦为重要依据,赋予其鉴往知来的哲学意义,但这只是他们的个人思想自由,是他们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创造的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回到古老的筮法传统,真正的易经智慧。

回到春秋时期的筮法,我们会发现那时的解卦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春秋筮例中,“某卦之某卦”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这里的“之”字,或许更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变”的含义。但现代人以“变”字替代“之”字后,却引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对于困惑于变卦的我们来说,采用“之卦”的称呼或许更为恰当。

深入研究古代筮法,不仅要理解变卦的表面含义,更要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变卦的存在,也许是古人表达卦象的一种古老方式。他们最初可能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使用的阴阳爻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春秋时期,史官在描述卦象时,采用的是类似于“观之否”、“乾之姤”的表达方式。他们在描述事物时,采用的是某一卦的特定爻位来解释,而非整个变卦的含义。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我们也要意识到易经中的数字与阴阳演变之间的关联。数字卦与阴阳观念的发展,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古代智慧脉络。我们用“六”与“九”来诠释阴阳的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奇偶观念。这种古老的智慧是我们理解易经的重要基础。

解卦的精髓在于观察本卦的变爻,而非过度关注变卦。我们应该摒弃现代思维的束缚,回到古人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春秋筮法,易经的真正智慧。我们也要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采用“之卦”的称呼,而非“变卦”,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人的思维逻辑。我们要追溯易经中数字与阴阳演变的关系,理解这一深厚的古代智慧脉络。这样的领悟过程将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易经的智慧。深入研究现古资料中的数字卦,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数字二、三、四在其中的出现频率极低。或许在古代的文字记载中,这些数字的表示方式与卦象的呈现存在某种混淆,导致它们在卦象中的罕见。如果我们假设每个数字的出场概率相同,我们还能观察到数字三在卦象中被归为一,而数字二和数字四则与数字六共存,因此数字六的出现频率最高,紧随其后的是数字一。这意味着数字卦的起源可能只包含一、五、六、七、八等数字。这种有趣的现象无疑揭示了古代文化中数字的特殊含义和象征。

在楚竹简与帛书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数字卦的踪迹。其中的阴爻描绘与古文字中的八相似,而数字六逐渐演变为阴的符号似乎是数字卦自然演化的结果。数字九作为阳的符号则经历了一场人为的改造。因为九不仅在数字卦中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且在一众奇数字中,数字一的出现频率最高。现今的阳画符号的发展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选择九来象征阳,似乎融入了阳尊阴卑的观念。在个位数中,九作为最大的数字,象征着阳的重要地位。

关于商朝是否真的有归藏易的问题,现今的可能更多地基于传说和演绎。据传说,夏为连山,殷为归藏,周为周易。这些都可能是汉代人的传说和改造。三代时期或许都有各自的筮法之书。文王演周易的传说可能是文王对殷商版的易经进行改造,以适应周朝的思想、习俗,甚至更换其中的典故故事。殷商时期的占筮之书是否名为归藏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

现今所见的归藏易,更像是配合传说而产生的作品,也可能是先有了仿易之书后产生了相关传说。虽然王家台秦简与归藏有很多相似之处,证实了归藏易的存在,但它不属于殷商时期的作品。通过对卦名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归藏易卦名并未脱离今本易经卦名的框架基础,因此它可能只是依照周易另作的一本占卜书。对于这一问题,虽然仍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我相信我的推测已经相当接近真相。我也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我基于现有经典文献和考古研究成果的个人推理和猜测。随着新数据的不断出现,我的观点可能会随时发生改变和调整。

对于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信息。未来更多的和发现将会为我们揭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答案。从现古资料中的数字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深厚底蕴。这些有趣的现象和推测不仅让我们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古代文化的奥秘。

上一篇:雪景作品名字大全(雪景画名字大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