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2009年调任中国国家画院。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
展览介绍
丝绸之路是2000年以来贯穿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交流的“神秘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和西方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杨晓阳在1985年曾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达新疆,历时4个月,做了大量的考察、写生和记录工作,感受丝路沿途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之后,他多年对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和沿途达到罗马其间的多国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写生和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表现丝绸之路风情、历史和人文内容的作品,内容丰富。他的绘画技法从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到中西结合,从写实到写意,做了大量探索。
本次展览分 速写/写生、主题创作、重彩绘画、水墨写意 四大部分,展现了他严肃、认真的探索精神,坚实全面的绘画功夫,以及写意水墨的逐步提升,是对丝绸之路文化精神的多角度阐释。恰逢“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个展览表现出的前瞻性将给我们以启示。
写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面对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因而成为检验和锻炼艺术家造型能力与现实敏感性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写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艺术家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而且也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速写式写生成为检验一个艺术家造型能力和对生活的敏感性的试金石,在迅疾而简练的线条中展现出艺术家对解剖、透视、构图、章法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写生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写生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写生中,这种融汇显得更为突出。由此观察,杨晓阳的写生就是这种融汇的结果。杨晓阳继承了其老师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的能力,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获取创作的灵感。他在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写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人物、多场景的复杂画面的手段。他的速写写生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感受的表达,但同时又注意细节的丰富性。特别是他不仅形成善于构建画面的完整感和作品感的特征,而且也逐步形成了其朴实、生动、完整的速写风格。这为其水墨写意画奠定了基础,且已形成独立的艺术作品。
主题性创作是对艺术家造型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最终的综合性检验,并且通过这种创作,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和精神世界。
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他的早期创作将坚实的造型和形体塑造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显示出对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融合趋向的深刻领悟与完整把握。这些作品在对题材的处理上不仅强调生活的鲜活性和生动性,而且体现出对生活意义的提炼与阐释。同时他又把这种生活之美置于历史的维度之中,从而使其作品在主题阐释和风格上都具有了深度。不管是其早期作品在语言上的繁复性和深度刻划,还是近二十年来日趋简洁化和写意化,杨晓阳的主题性创作都表现出在充分发挥形式语言作用的同时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挖掘主题内涵、强调作品形式美感的特征,从而使其作品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与不同题材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而这种对章法布局的重视又带来其作品结构上的严谨和清晰。所以其主体性创作的作品不仅将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具有很强的研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