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在与袁枢的对话中,揭示了易学的深奥之处。伏羲所创的易学,初始并无文字记载,仅有一图蕴含其象数,这个图包含了天地万物的理念和阴阳变化的规律。而我们所熟知的《周易》,则是文王所创,孔子为其作传,传承至今。如果不追溯伏羲画卦的起源,学习者往往只能接触到一半的真理。
在孔子的十翼中,八卦的排列、重卦的过程、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概念,都是以伏羲画卦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新书的原卦画中,伏羲的画法置于文王所创的《周易》之前。古代的包羲氏通过观察天地万物,受到启发创造了八卦,以揭示神明的德行和万物的本质。易学的核心理念是从太极开始,衍生两仪,再进一步形成四象和八卦。
《大传》中提到,包羲画卦的灵感来源于太极阴阳的奥妙。圣人通过观察天地、借鉴周围的事物,领悟到太极中已包含了两仪、四象、六十四卦的理念。虽然这些理念在人为的描绘中有先后之分,但它们的既定形态和趋势在浑然一体的太极中早已确定。程子提出的“加一倍法”可以概括这一理念。谢氏良佐曾提到,尧夫易数非常精确,明道对其理解得非常透彻,并成功运用其进行推算。
深入太极的奥秘,我们发现它是象数未形的境界,但其理已蕴含其中。当形器已经具备时,其理如同未磨的镜子,肉眼无法察觉。周子曾言:“无极而太极。”邵子亦云:“道为太极。”他们都试图揭示太极的真谛。在易书中,太极虽无形,但干即太极也。干可与坤相对,亦可与六子并列。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始立。
朱子和程迥的对话中,进一步阐释了两仪与四象的深层次关系。四象的命名包含广泛的意义,可以以两画相重的方式理解。从阴阳刚柔、天地、天道等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对四象进行解读。每一个事物无不包含四者的形象。《语类》中提到,易中的七八九六之数可以从四象的次第中理解。
在四象的基础上,每个象各生出一奇一耦,形成了八卦。这些八卦分别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坤离坎占据四角,兑震巽艮则分居四方空位。河图和洛书中所描述的乾坤离坎与兑震巽艮的位置关系,生动展现了四象生八卦的过程。
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论述,深入剖析了易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让人对易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揭示了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易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远古的《周礼》中,提及了所谓的“三易”,即八卦的生成过程。这些深奥的易学理论,如同孔子在《杂卦》中所开启的端绪,汉儒的互卦之说亦与之有着深厚的渊源。
深入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八卦之上再添一奇一偶,形成了四画者十六的组合。虽然在经典中未曾明确记载,但邵子所提及的“八分为十六”正是此意。当我们在两仪之上加八卦,或在八卦之上加两仪,便形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体系。这些神秘的组合如四画十六卦、五画三十二卦等,都是易学理论中深奥且富有魅力的部分。
进一步地,当四画之上各生一奇一耦,便形成了五画的三十二卦。这一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或许有限,但足以展现易道之无穷。邵子所说的“十六分为三十二”,正是此理。再继续衍生,便有了六画、七画、八画……直至十二画,易道之变可谓无穷尽矣。
解读这些理论,我们不得不提到《易林》之数,这是古占筮之法。焦赣能够知晓这种方法并为其缀辞,邵朱二子所传的心法亦是如此。易学的深邃令人叹为观止。从阴阳开始,一阴一阳生出四象,四象再生八卦,这是天理自然的体现。
在实际天地之间,每个事物上都有阴阳的存在,如人的男女、昼夜的阴阳变化等。而且,白天阳气在午后变为阴,夜晚阴气在子时后变为阳,这就是阴阳各自生阴阳的形象。这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展现了易学的博大精深。
又有观点认为,《太极图》与先天图同时出现,两者可能并不相通。尽管司马文正与邵康节是好友,但先天之学在当时可能并未广泛流传。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易经之道的理解。雷震天动、风起云散等卦象,都是天地自然之理。邵子所阐释的伏羲八卦之理,揭示了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的奥秘。
易经的奥秘,仿佛是在追寻一种自然的节奏,一种生命的旋律。左旋的卦象,如同按照自然的顺序已经生成的图案;右行的卦象,则像是逆推未来,尚未生成的图景。易经的数理,便是在这种逆推中逐渐形成。
当我们观察横图,可以看到从乾一至坤八的依次生成,这就是易经的基础架构。而在圆图的左方,自震之初,如同冬去春来,离兑之中,春意盎然。这些已生的卦象,犹如从今日回溯昨日,故称之为“数往者顺”。右方则从巽之初至坤八,如同夏日炎炎,万物生长,这些未生的卦象,犹如从今日逆计来日,故称之为“知来者逆”。易经的奥秘,正是在这种逆数之中得以展现。
《朱子语类》中提到,从乾一横排至坤八,都是自然之理。按照圆图来看,阴阳消长的次序一目了然。震一阳、离兌二阳、乾三阳,这是阳气的增长;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这是阴气的增长。虽然看似有所安排,但实际上也是自然之理。
项氏安世则进一步解释,“数往者顺”指的是根据八卦已经形成的顺序来数,“知来者逆”则是根据八卦最初画的时候,左右对称画出的顺序来推算未来的变化。这些论述都是对易经深刻的理解和阐述。章氏潢则从阴阳互生、刚柔相交的角度,阐述了易经的深奥哲理。
又有一说认为,太极分两仪,阳交于阴,阴交于阳,生出四象。刚柔相交,八卦相错,万物由此而生。这如同树的生长,有根有干,有干有枝,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
在《朱子语类》中,有人问关于无极的解释,回答提到邵子从图解上说的循环之意。自姤至坤是阴中含阳,自复至乾是阳中有阴。坤复之间,便是无极。无极之前,有前后但并无有无之分。如果从坤当作太极来看,它与一般的太极并无不同。周子所讲的“无极而太极”,是从阴阳的本质来阐述的;邵子则是从动静的关键点出发来解释无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发明而不相悖。
易经还描述了震开始交阴而阳生,巽开始消阳而阴生等观念。兑是阳的增长象征春夏之交的生长旺盛;艮是阴的增长象征秋冬之交的收获与收藏。乾坤确定了上下之位后,坎离代表了左右之门。天地之间的开合、日月的出入等自然变化皆源于此。邵子曾说阳爻代表白昼的明亮与活力;阴爻代表夜晚的静谧与收纳。易经的世界便是如此生动而富有哲理令人着迷。
综上所述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智慧之书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生命与宇宙的奥秘。天地之间,阴阳相互交融,昼夜相互交替,刚柔相互交错,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之美。春夏时节,阳气盛行,白昼时间长;秋冬时节,阴气盛行,夜晚时间长。这种自然现象的循环,蕴含着阴阳五行的无穷变化。
岁月如流水,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晦朔弦望日月交替,昼夜更替不息。这些自然现象背后,展示了乾坤之道的演化。古人曾深刻描述,乾坤之道如同四时的更替,不断演绎着世界的阴阳变化。
阴阳之道,亦如乾坤之分割,阴与阳相互克制,相互依存。乾得三十六,坤得十二,体现了阴阳之分的精髓。而兑离之间,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奥秘,值得人们深入。
再观兑离以下的阴阳变化,阳二十阴二十八,震艮之间阴阳互换。乾坤纵贯六子横陈,这是易学的根本所在。深入,我们会发现阳在阴中逆行,阴在阳中亦逆行。这是至真之理,通过图表可见。
复至乾者,凡百一十有二阳;姤至坤者,凡八十阳。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阴阳之限的坎离之道。离当寅,坎当申,数常逾之,是阴阳之溢。而蔡氏元定曾言:阴阳往来,皆以驯致。邵子所描述的离当卯,坎当酉等微妙变化,皆源于此理。
先天之学,乃心法之精髓,万化万事皆源于心之灵动。故图皆自中心展开,如同心中之念衍生万物。此图虽无文字注解,然吾终日研习,领悟其理。天地万物之理皆蕴藏其中。自孔子逝世后,易道失传,义理讹传,图像更显迷茫。唯《大传》所载八卦方位清晰明了。
至宋时,康节邵子提出“先天图”,其内涵六十四卦生出之序及其表现形式皆为博大高深之义。诸图之义非圣人不能造作。南渡之后,朱子与蔡氏阐发表章使邵学始显明于世。
观《参同契》诸书可见其六卦月候乃纳甲之法等。扬雄作《太玄》与先天之学有诸多相似之处。帝之运行如震、巽、离等方位皆体现万物之变化。文王作易尽显天地之奥妙。乾坤交合为泰卦等皆应天时之变。文王对伏羲卦图的革新揭示了事物的自然演变。
邵子所言乾坤交合为泰者实指先天之卦变为后天之相。关于乾坤八卦之象远取诸物之象如乾为马首坤为牛腹等以及近取者身之象如乾为首领坤为腹部等皆展示了八卦与万物的密切联系。
《朱子语类》阐述的伏羲所画的八卦包含了天下万物的道理。学者若从卦象上理解会比从言语上更为深入。王辅嗣与伊川虽不相信卦象但他们无法否认的是卦象所蕴含的自然哲理和人生智慧。然而郭子和与郑东卿均对卦象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强调,卦象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智慧。例如,鼎卦的真正含义象征着鼎器,革卦象征着炉火,小过卦则象征着飞鸟。这些象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需要与义理相结合,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如果过度牵强附会,反而会失去其真实性,无法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
对于学者而言,首先需要理解正当的道理,把握大局,然后再深入这些象征的细节,将它们相互资益,融会贯通,方能获得真正的启示。这种研究方式需要我们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腻。
接下来,我们再来乾坤与八卦的紧密关联。在易经中,干为天,象征着父亲的原则和权威;坤为地,象征着母亲的温柔和包容。震卦一索便得男,表示长男的力量和活力;巽卦一索便得女,象征长女的柔顺和灵活。坎卦再索得男,称为中男,离卦再索得女,称为中女,分别代表中年男女的特点。艮卦三索得男,称为少男,兑卦三索得女,称为少女,展现出年轻一代的朝气与希望。
详细这些关联,我们可以发现坤卦从乾处求得初九爻,进而演变成震卦,因此被称为“一索而得男”。同样地,乾卦从坤处求得初六爻,演变成巽卦,故称为“一索而得女”。后续的演变过程,如坤再求乾之九二爻成为坎卦,乾再求坤之六二爻成为离卦等,都是文王观察已经形成的卦象,推测其未明的意象,以此为依据进行解释。
这种通过后天观察、推测、研究的方式,被称为邵子所谓的后天之学,是易经入用之位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在理解易经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学习,又要结合实际,通过观察、思考、推测来深化对易经的理解。这种深入研究和的过程本身也充满了乐趣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