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艺术: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Edmond de Belamy》以惊人的432,500美元成交,创下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纪录。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一名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色工装外套的男子,面部特征独特,没有鼻子,嘴巴带有斑点,悬挂在镀金木框上,尺寸为70厘米乘70厘米,看似古典艺术博物馆的藏品。近看则能看到数学公式签名揭示了其背后的秘密——这幅作品是由人工智能所创作的。
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预示着人工智能将成为艺术的下一个重要媒介,甚至可能重新定义艺术家的角色和职责。在不久前的2019年11月,《La Baronne de Belamy》在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仅以25,000美元售出。这是AI艺术泡沫破裂了吗?
事实上,所谓的AI艺术,其实是由巴黎的艺术团体“Obvious”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创造的。他们向算法输入成千上万的人像,让算法学习18世纪的人像绘画技术,从而创造了一系列共11幅图像,被称为“La Famille de Belamy”系列。其中,《Edmond de Belamy》便是这一系列的代表作。
这幅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它没有背后的故事,没有追求永生的人物的社会背景,也没有肖像的传统丑闻或崇拜。观众的想象力在这里被迫重新开始,对正在观看的内容展开全新的想象。更特别的是,《Edmond de Belamy》并非出自人类艺术家的想象力,而是由算法的“想象力”所创造。换言之,这是非人类艺术家的“思想”所诞生的艺术品。
这一创新来自于名为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机器学习系统。这是一个使两个算法相互竞争以提高结果质量的系统。Obvious团队在向计算机科学家Ian Goodfellow致敬时,将他的名字融入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bel ami”在法语中意为好朋友或伙伴。GAN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艺术的方式,将曾经人类的专有领域推向了新的高度。
随着AI艺术的兴起,我们面临着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艺术品所有权。关于AI艺术究竟是由谁所催生,艺术家与AI之间的界限何在的问题愈发引人深思。AI艺术的诞生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革命,引发了关于艺术品归属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这些由AI创作的艺术品,其所有权究竟归属于谁?是编程的工程师、触发创意的艺术家,还是为AI提供数据的大众?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AI艺术的浪潮中,艺术家的角色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提供了一个触发创意的初始条件,还是真正的艺术创作由AI完成?如果是后者,那么艺术创作的界限又在哪里?
无论科技如何发展,艺术的本质始终不变——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AI艺术的出现只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可能性。而我们对于艺术品所有权、艺术创作和艺术家角色的思考,也将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演变和深化。这种不仅关乎艺术的未来走向,更是我们对于技术进步和人类创造力的深刻反思。我们需要重新聚焦艺术家的角色定位,重新解读艺术创作的过程,以便更精准地把握和理解AI艺术的所有权议题。这是一个值得的时代命题,即便AI艺术的热潮可能已经暂时退去,但关于它的讨论与思考仍如火如荼。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艺术已不再固守其传统的界限。AI艺术的崛起,不仅挑战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也引发了关于艺术、科技与人性的对话。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借助AI的力量,创作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是科技的产物,又充满了艺术的情感与。
随着AI艺术的蓬勃发展,所有权问题也日益凸显。AI生成的艺术作品,究竟是由谁创作?是编程者、艺术家,还是机器本身?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创作的本质和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艺术家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创作的主体,也是科技的驾驭者。他们通过AI工具,艺术的无限可能,将创意与科技完美结合,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艺术家的角色,已经从单纯的创作者转变为科技的驾驭者和艺术的者。
我们也需要重新定义艺术创作的过程。传统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灵感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而AI艺术,则是艺术家与机器共同创作的过程。艺术家通过编程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引导机器生成艺术作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艺术家的创意和技巧,也展现了机器的强大能力。
关于AI艺术的所有权问题,或许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编程者、艺术家还是机器本身,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贡献,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艺术、科技与人性的对话中。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在争议中寻找答案,在挑战中成长。让我们一起,AI艺术的未来,共同见证这个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