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先天卦画之秘
当我们谈及伏羲的卦画,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宇宙世界,感受到了自然之力的流转与律动。伏羲手中的卦象,宛如天地间的真实写照,纯粹而自然,没有任何刻意构思的痕迹。
伏羲画卦的过程,如同投掷珓子一般,无任何预设意图。易理中的阴阳交融,起始于一个简单的阴阳二元结构,衍生出了无穷的变化,如同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每一个卦象的产生,都像是自然界的一次呼吸,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关于先天图的阴阳起源,有人提出以坤为太极的观点,但这仅仅是基于个人理解和诠释,并未深入与真正的易经理论进行对比。真正的太极,中间虚空即为其实质。先天图所表达的,是从中间开始生发,而非被横图在中间所阻碍。阴阳互生,阴根生阳,阳根生阴,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平衡与和谐。
在先天图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曲折细节,但这些都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的表达。易经中的“易,逆数也”,揭示了我们可以通过已存在的事物来预测未来的可能性。这些先天图就像是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的形象表达。从冬至到夏至的顺数,从夏至到冬至的逆数,都体现了自然界的律动和变化。
当我们深入阴阳之秘,洞悉四象八卦的奥妙时,就会明白九为数之极,老阳之态方成圆满的道理。一旦到达兑的境界,便无法逆转。我们也会发现阴阳老少之间的主宰关系,比如震,它是少阳,蕴含着一奇一偶的哲理。老阴老阳交织产生艮兑,少阴少阳交融则生震巽。这些奥秘的揭示,让我们明白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
关于兼山的观点,圣人在卜史中确实不分阴阳老少。但在卦象中,动爻之后的卦会有所分别。这些卦象如同自然界的动态表现,是观察变化以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一卦衍生出的六十四卦,构成了十二爻底卦的体系。乾坤相互对应,构成阴阳之道。阴交阳交产生了四象,这是博易之易的体现。
对于“无极之前”的,涉及到有无的问题时,其实本无前后之分。康节提及的“动静之间”,指的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的时节变化。而关于先天图中的阴阳逆行与顺行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图的来明白其意义。
先天图被视为心法之图,万化万事皆由此图的盈虚消息之理而来。图中的空白处即为太极,包含了三十二阴、三十二阳、十六阴、十六阳、八阴、八阳等不同的阴阳组合,构成了八卦之象。无论每日、每月、每年的运势变化,乃至天地之终始、人物之生死、古今之世变,皆由此图的微小变化而来。
伏羲的先天卦画是神秘而富有哲理的,它表达了自然界的律动和变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预测未来的工具。在远古的占卜文化里,存在着纳甲法、火珠林等多种占卜手段,道家以坎离为水火之根本,视为六卦之核心的理论,也融入其中。这些方法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与人生哲理。
先天图的构造有着其独特的规律,不可随意更改。在复至干的序列中,阳的气息逐渐增长,而从姤至坤,阴的气息则逐渐强盛。乾坤定位上下,坎离则标示左右。天在上,地在下,每个卦位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康节的诗句“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形象地描绘了方图中两交股的位置关系。如西北角的乾与东南角的坤,象征着天地定位,与东北角的泰和西南角的否形成对比。其余的卦位也有类似的关系,共构成十六卦。
康节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理论,描述了人在立命时视角的局限性,只能看到前方而忽略后方,东西只见一半,这恰如人生的境遇。先天图的精妙并非始于康节,它在希夷之前就已存在,通过方士们的口口相传。季通认为,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也能与先天图相呼应。
康节强调先天图的心法都是从圆图中诞生的。他重视圆图的重要性,认为文王的八卦应与地理方位相对应。尽管这种理论没有明确证明其准确性,但它揭示了易经的精髓在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万物。关键在于复卦和姤卦之间的微妙变化。
对于先天图的理解,有人提出八卦并非按照月气的先后顺序排列。现今所绘制的先天图是以一年的运势为基础的。如果将时间放大或缩小,其运行轨迹依然是这个圈子。一切都从复卦开始推演,无论是每日、每月还是更长的周期,都遵循这一道理。
在先天图的卦位时,有提问者详细描述了从乾一开始,经过特定的行进顺序,最终回到坤八的过程。观察卦气的交接,都是向左旋转。乾代表老阳,连接巽的末姤卦,便是一阴生;坤代表老阴,连接震的末复卦,便是一阳生。如此循环往复,卦气左旋。每年的十二月之卦都有其特定的顺序。
回答者对于复卦和姤卦下的标注没有疑问,但对于临卦和遯卦下的标注表示怀疑。他怀疑此图中的春分、秋分标注可能是后人误随世俗的卦气之论而标注错误。对于伏羲易和文王易的区别,他强调两者不可交互求合。他对先天卦气的伸缩观察得很仔细,但尚未明白其说。
关于伏羲画卦的疑问,回答者表示并不清楚其初衷。如果伏羲画卦不是为了卜筮,那么其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和解答。
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充满了深厚的哲学意义和生动的描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占卜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奥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