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立体画 >

怎么画关于中国的世界之最(蓝天保卫战十年,中

编辑:山水画 2025-07-10 16:40 浏览: 来源:www.souhuashi.com

在中国的蓝天保卫战中,我们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十年征程。这十年间,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执着。

2022年9月21日,北京故宫午门的星轨清晰可见,这一美景是对空气质量极佳的最好证明。只有在空气清新的日子里,星轨才能被拍摄得如此清晰。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持续十年的蓝天保卫战,以及从未松懈的大气治理工作。

这场保卫战的起点,可追溯到2013年9月,当时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业界简称“大气十条”。这是我国针对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的首个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浓度需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控制在约60微克/立方米,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付出超常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在这十年间,我们绘制了一条全球大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曲线。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回忆说,这十年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摸清新老污染物的成因和来源是重要的一笔。

从PM2.5到臭氧8小时指标,我们不断实时监控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早在2012年,这两项指标就被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针对污染物,科研团队开始深入研究,试图找出污染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在国家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柴发合看来,这需要一系列的科学测试来验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散煤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完成了大量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工程以及近70万户居民的“煤改清洁能源”工程。现在的北京基本无燃煤锅炉,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在全国范围内,燃煤锅炉的数量也大幅下降,许多农村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

“大气十条”执行前,每年PM10的下降幅度只有1%-2%,要让京津冀细颗粒物浓度在五年内下降25%,不付出数倍的努力,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套治理方案覆盖了机动车污染治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减排考核等多个领域,对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曾回忆,在PM2.5源研究初期,由于国内基础工作的薄弱,他们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但通过两年的研究攻关,他们成功研发出了PM2.5中200余种化合物的监测方法。2014年,北京发布了全国第一个PM2.5源研究结果。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大气十条”即将收官之际,北京仍然频频拉响红色警报。张昊龙深切体会到大气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逐步推动北方地区的清洁取暖、重化工业产业升级等工作,虽然努力的红利尚未到来,但他们从未放弃。

除了本地的污染源外,探明跨区域影响也是分析污染成因的重要一环。国家成立了多部门协作的大气攻关领导小组和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聚集了众多科研院所和单位进行协同攻关。这支专攻大气污染治理的科研“国家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致力于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美丽的云彩在北京故宫角楼上空绽放是他们努力的见证之一。在中国的大气治理领域一种全新的攻关模式正崭露头角形成了独特的举国体制。

柴发合研究员指出过去对大气污染成因的分析虽有不少方法各有优缺点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但这次的联合攻关行动却打破了这一局面。通过立体观测、实验室模拟与数字模拟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研究体系全面了整个污染成因。科研人员集思广益达成了难得的共识这使得防治措施更为精准。

为了还原蓝天的拼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设立了源工作组。该工作组迅速布设采样点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秋冬季的污染来源。从区域和行业两个角度出发不仅分析了这些城市间的污染相互影响还找出了污染物的传输通道明确了污染排放源的主导作用为各城市制定减排策略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还建立了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采集平台摸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来源建立了动态排放清单。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那片纯净的蓝天而奋斗中国的蓝天保卫战仍在继续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为这片美丽的土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更为值得称赞的是,“一市一策”跟踪研究机制的建立,为“2+26”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这一机制的建立,如同一道精准施策的桥梁,连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与实际应用的需求,解决了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难题。每一座城市,都能感受到这股科技力量带来的温暖与希望,它们在污染治理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不仅如此,我国在能源、产业、运输等领域的综合治理也在持续推进,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广泛的视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如清风徐来,使清洁能源的比重逐步上升,为空气质量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犹如一场自我革命的浪潮,减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为优质产业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的大幕已经拉开,“公转铁”的序幕,标志着我国向更加环保、高效的交通模式迈进。

新的攻坚阶段仍有“硬骨头”需要我们去努力攻克。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区域已跃居成为首要影响因素。PM2.5与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成为了“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和难点。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我们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在持续改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应对大气污染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宏伟目标。那时,蓝天白云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清新的空气将伴随我们每一天。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本报记者张艺综合报道)

上一篇:带土字旁的字14画有哪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