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俞平伯,在北京大学文学系学习,怀揣着对文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他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成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的重要成员,以其创作的新诗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的诗集《冬夜》、《西还》和《忆》等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的才华。
出生于浙江德清的俞平伯,自小便沐浴在书香世家的氛围之中,继承了深厚的旧学功底。他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从小便受到曾祖父俞樾的疼爱,每天用红朱笔教他描字,这种深厚的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对俞平伯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平伯三岁时便喜欢用笔涂抹,展现了他的早慧。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在清朝废除科举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小时候背诵的经书对他的诗歌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前夕,十二岁的俞平伯因避乱而迁至上海,在这里他继续研读古文,并系统地学习了英文和数学。接触了大量新思想和新事物,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俞平伯不仅热爱新文学运动,还积极参与其中。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对新诗的热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新思想的追求。他的新诗作品充满了对时代精神的表达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俞平伯还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与妻子许宝驯一同欣赏曲学大师吴梅的表演,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他们对昆曲的热爱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在北大学习期间,俞平伯正值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学运动之中,不仅创作新诗,还对新诗的理论建设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的第一篇白话论文《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受到了《新青年》编辑部的赞扬。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与同时代的文人共同为新文学的推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仅仅是俞平伯个人新诗创作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新诗的璀璨篇章之一。他与北京大学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筹备成立“新潮社”,并被推选为干事部。这一年,他对新文化的热爱体现在他广泛阅读《新青年》的跟随吴梅学习曲学,为他日后对昆曲的热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俞平伯的生活经历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故事与经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他对文学的追求和,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文化人。在新思想的激荡下,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俞平伯:诗心与红学的璀璨交融
一个月后,俞平伯的新诗《春水》问世。虽受旧诗词影响,内容普通,但已展现其独特的文学才华。更早的作品《奈奈何》于1992年在南京的《文教资料》上发表,朴实直白,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真实世界。
同年10月16日,俞平伯以书信形式撰写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次年3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他驳斥了非难白话诗的保守派,明确提出了白话诗的创作理念。新潮社作为反对封建和文学的新文化团体,在这一时期正式成立,俞平伯担任干事部,负责杂志编辑事务和对外通信等工作。回忆时他说:“我参加新潮社时才18岁,因出生于旧家庭,所以对有关新旧道德的讨论特别关注。”
随后,俞平伯陆续出版了多部诗集,如《冬夜》、《西还》、《忆》等,还有与他人的合集《雪朝》。1919年,他加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以讲演家的身份进行演讲。同年,他参与“五四运动”,并毕业后移居朝阳门内老君堂。
1920年,俞平伯赴英国留学,船上的生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其中两首《身影问答》流露出对夫人的思念。尽管在旅英途中,他身处异国他乡倍感寂寞,但正是这段时光使他开始重新审视《红楼梦》。他与傅斯年共同研读该书,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海上旅程虽然短暂,但对俞平伯来说却极为宝贵,他利用这段时间打下了研究《红楼梦》的基础。然而红学研究并非源于他对学问的渴望,更多的是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因英镑涨价和费用问题,他在英国仅居住了十三天便决定回国。
回到上海后,俞平伯回到杭州的家中与从北京赶来的父母亲和夫人团聚。那份喜悦之情体现在他写下的诗篇中。作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红学家,俞平伯的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文学作品以及红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历经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燕京大学等学府任教,俞平伯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研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俞平伯的诗歌充满情感,旅英途中创作的诗歌也展现了他对新文学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他的诗情在旅途中得到滋养和激发,创作了多首诗和词来表达情感和思绪。这些作品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渴望。
名家小传:俞平伯(1900-1990),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个曲园中。他是清代朴学大师俞樾的曾孙。俞平伯的文学创作丰富多彩,结集出版的作品包括《冬夜》、《西还》、《忆》等。在抗战前夕的那段历史岁月中,他的文学创作如繁星般闪耀。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位,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位博大精深的文化巨匠,不仅在词学领域独步天下,更在散文和《红楼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词学专著《读词偶得》与《古槐书屋词》,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词坛的瑰宝之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散文的世界里,他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他的散文作品如《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等,每一篇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如同清泉流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名篇传世,这篇佳作曾一度传诵四方,成为文学爱好者争相品读的经典之作。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他更是倾注了毕生心血。自1921年开始,他便踏上了这条研究之路。两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了其专著《红楼梦辨》,随后棠棣出版社又出版了《红楼梦研究》。他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研究,不仅体现在这些专著中,更展现在他于1954年在《新建设》杂志上发表的《红楼梦简论》里。同年9月,他因原因遭受了非学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但即使面对困境,他依然坚持对《红楼梦》的热爱与研究。
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历程可谓历经坎坷,但他始终坚守文化研究的初心。他的才华与信念,使他成为了后世永远铭记的榜样。1987年,他应邀赴香港,分享了自己在《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之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其论著合集。他还留下了《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与《论诗词词曲杂著》等珍贵作品。
他的遗产丰富而宝贵,包括他在词学、散文和《红楼梦》研究方面的成就,以及他对后世文化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他的作品如璀璨的明珠,永远照耀着文学的天空。他的精神与才华不仅被后人铭记和传承,更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沿着他的足迹,继续文化的宝库,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