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圈”到“娃圈”:定制商品市场的乱象与深思
本报记者谢樱报道
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定制商品正成为一股热潮,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的目光。一幅画价值七万,一个人偶娃娃售价五十万,这些看似天文数字的价格标签背后,隐藏着“设圈”“绘圈”和“娃圈”的繁荣,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乱象。
这些圈子中的商品,如卡通画、人偶娃娃等,因其独特性和个性化,对追求独特审美和个性化需求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些人将虚拟人物视为自己的“孩子”,愿意花费巨资来定制他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在这些圈子中,“名人效应”“逐利冲动”和“饥饿营销”等交织,使得天价商品层出不穷。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定制商品的价格高昂,引发巨额消费。一位年仅13岁的女孩在短短六个月内花费70万元买画,而这些画作仅仅是只能自己欣赏的“二次元”作品。一些高级定制的妆容、服饰也不断推高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这些商品的制作水准却饱受质疑。有创作者指出,这些圈子中的创作存在大量同质化现象,对作画能力的要求并不高。在某些风格的作品被炒出天价后,其他画师纷纷效仿,甚至存在抄袭行为。某些画师利用营销号和水军的宣传炒作,通过天价虚假拍卖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作品的真实价值却令人怀疑。
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设圈”定制商品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其能满足部分心智尚不成熟、涉世不深的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购买定制商品,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情感、冲动和愿望投射在其他事物上,并在小众世界中寻找有共同爱好的伙伴。这也引发了关于是否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圈子中的交易大多缺乏正规合同,定价随意,售后难以保证,纠纷不断。部分画师存在恶意拖稿、偷税漏税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并加强监管力度。专家指出,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此类交易行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范细则,以保障买卖双方的合法权益。管理部门还应对商品定价进行指导和监管,设置未成年人交易金额门槛,防止未成年人大额非理性消费的发生。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国玮对此现象深感关切,并发出警示。她指出,这些圈子中的交易规则相对随意,缺乏明确的规范,合法性、是否存在诱导未成年人消费以及所得是否依法纳税等问题都显得迷雾重重。她建议年轻人所热衷的“二次元”世界也并非法外之地,同样需要遵循现实的交易法则。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也对此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设圈”中的氛围对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引导年轻人及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专家还建议,一旦发生未成年人大额非理性消费案件,商家应开通投诉渠道,撤销相关交易或进行退款。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让这些孩子明白虚拟世界中的交易与现实生活中的交易有着同样的规则和法律约束。
在这个充满乱象的定制商品市场中,我们期待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这些创意产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希望年轻人和未成年人能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