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的动画产业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间的星空中。尤其是中国的动画灵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美厂),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将中国动画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回溯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万氏兄弟的动画创作便开启了中国的动画时代。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这四位先驱,以独特的创意和技术,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和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其中,《铁扇公主》作为东亚地区的真正动画巨作,一经推出便在上海各大影院连续放映一个半月,其制作精良和受欢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在观赏《铁扇公主》后深受启发,毅然放弃医生职业,拿起画笔成为万籁鸣的迷弟,专程前来中国学习动画创作技巧。这部作品不仅为中国的动画产业铺设了基石,也为日本动画的开端指引了方向。
而谈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黄金时代,便不得不提1953年至1964年的辉煌岁月。在这期间,特伟带领的漫画家团队创立了美术片组,万氏兄弟也加入了这一团队。上美厂在这一时期创造了多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如木偶佳作《神笔马良》和彩色卡通动画《骄傲的将军》等。值得一提的是,《猪八戒吃西瓜》展示了中国剪纸动画的新品种,而《小蝌蚪找妈妈》则开创了中国水墨动画的先河,将国画变为动画,消费品变为艺术品。
历经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完善,上美厂在1959年开始了一项投入精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重大项目——《大闹天宫》。这部作品历时4年,积累了7万多张原画和十几万张手稿,最终成为了轰动世界的巨作。作为全球首部动画电影长片,《大闹天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观影热潮,并收获了多项国际性大奖,无疑是中国动画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传奇。
除了《大闹天宫》,上美厂的其他作品同样熠熠生辉。如《没头脑和不高兴》和《牧笛》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没头脑和不高兴》虽为儿童教育片,却蕴含深刻的现实讽刺意味,而《牧笛》则融入了田园牧歌的诗情画意,使我国的水墨动画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谈及上美厂的水墨动画,仅有四部,但都是经典之作。特伟导演的这四部水墨动画,每一部都是中国动画的瑰宝。如果说万籁鸣是中国动画之父,那么特伟便是中国水墨动画的奠基人。
在1977年至1989年期间,上美厂迎来了第二次复兴。随着高考的恢复,动画产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哪吒闹海》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宽荧幕动画长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屡获殊荣。上美厂在这一时期还推出了众多佳作,如《九色鹿》、《崂山道士》、《三个和尚》等。而在1983年推出的《天书奇谈》更是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将山水、园林、古建、戏剧等元素融为一体,成为了一部传奇之作。
上美厂在动画短片方面也开始进行更深入的艺术。如1986年的《超级肥皂》对社会中跟风、随波逐流的现象进行了生动的调侃。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上美厂开始投入到动画剧集的创作中,其中《阿凡提的故事》是中亚地区广受欢迎的木偶风格系列动画剧。每一部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情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在1984年,戴铁郎导演了我国首部卡通动画剧《黑猫警长》。虽然只有五集,但剧情深受儿童喜爱,人物性格冷静且富有思考,使得《黑猫警长》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戴铁郎因此成为动画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上美厂在剪纸动画领域也有诸多突破。与《黑猫警长》齐名的《葫芦兄弟》,是剪纸动画艺术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展现了剪纸动画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美厂便以其卓越的动画作品引领了中国动画的辉煌时代。其中,1986年上映的《葫芦兄弟》是上美厂所有动画作品中销量最高、传播最为久远的系列动画剧,成为了上美厂的文化标志。它以充满奇思的故事情节,成为当时青少年必看的精神食粮。
随后,上美厂在1987年和1989年推出了两部标志性佳作——《邋遢大王历险记》和《舒克和贝塔》。与之前的《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一起,它们被称为上美厂四大经典系列动画剧,为绚丽的八十年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一时期,水墨动画也达到了艺术巅峰。1988年,上美厂推出的水墨动画《山水情》上映。为了更好呈现国画山水的意境,该作品邀请了国画大师吴山明进行人物设计,古琴大师龚一负责动画中的古琴演奏。通过国乐与国画的结合,《山水情》以无声的人物演绎了有声的故事,将中国独有的意境之美发挥到极致。
辉煌的时代也伴随着外来动画的冲击。在《黑猫警长》和《葫芦娃》大火的时期,国外动画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上美厂的制作模式受到冲击,其产量在1990年后直线下降。眼看着中国动画市场被美日动画蚕食,1999年,上美厂投入巨大的《宝莲灯》上映。这部动画电影历时三年制作完成,是中国动画电影商业化的首次尝试,也是上美厂在落幕前的坚韧与拼搏。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动画面临诸多挑战。信息化、娱乐化、全球化的网络传播冲击着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好莱坞电影、迪士尼动画等产品在在中国风靡,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与此中国动画市场遇冷,评价口碑下滑。其中,动画内容空洞、价值导向模糊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大鱼海棠》中中国神话人物的生硬拼凑,《熊出没》引发的儿童模仿危险行为等。美日痕迹严重、文本价值西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充斥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以及被误认为是日本动画的《狐妖小红娘》的日式动画美术风格。
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创新,在娱乐大潮中迷失。《Q版三国》的推出让我们重新审视娱乐与文化的界限。作品中对历史英雄的描绘,虽然增加了娱乐性,但对历史的歪曲误导了儿童对历史的认识。《天行九歌》中频繁出现的暴力画面更令人担忧其侵蚀青少年价值观的风险。
回顾过去的经典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美厂)的作品,从动画美育的角度来看,它们为我们塑造了鲜活的英雄形象。如《金刚葫芦娃》、《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作品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紧张刺激的情节展现了做人的勇敢与坚韧。《红军桥》则引导孩子们形成爱国思想,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令人难以忘怀。《邋遢大王奇遇记》、《三个和尚》传递了劳动光荣的观念,让孩子们明白了勤劳的价值。《舒克和贝塔》体现了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而《山水情》则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当下娱乐化的趋势中,我们不能忘记文化的本质和历史的责任。动画片应该成为传播正能量、塑造健康价值观的工具,而非仅仅追求短期效益、吸引眼球而忽略社会责任。正如上美厂的经典作品所展示的,我们需要在娱乐与历史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能接受正确的历史和文化教育。娱乐是为了让人们得到快乐,但不应以误导儿童、侵蚀青少年价值观为代价。我们应当注重动画片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让孩子们在欣赏动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