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立体画 >

现代的八卦图怎么来的? 真的是伏羲画的吗-《易经543》

编辑:山水画 2025-07-10 20:29 浏览: 来源:www.souhuashi.com

源自《易经》的八卦圆图,作为华人生活中的宗教图腾,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家门楣上的八卦镜、庙门上的八卦以及道士的服饰上,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这个图通常被称为“先天八卦方位图”或“先天八卦圆图”。尽管传说伏羲发明了八卦,但考古证据并未证实这一点。实际上,八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传说中的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位圣王,被尊称为“八卦祖师”。他受到河图、洛书的启发,洞察了阴阳与先天八卦的奥秘。他的肖像图或神明造像常常以原始人的形象呈现,手持包含阴阳太极图的先天八卦图。现有的考古发现并不支持先有三画的八卦符号再发展出六画的六十四卦的观点。

八卦图的发展定型,实际上是在宋明之际。在此之前,战国时代已有后天八卦图的踪迹。在隋唐铜镜上,人们开始使用后天八卦圆图为纹饰。宋朝之前,这是唯一的八卦方位图。而我们现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先天八卦图,实际上是宋人的文创产物,与伏羲并无直接关联。只因借用伏羲的神话包装,才显得尤为突出。

太极两仪图与八卦圆图的结合,在宋明之际逐渐流行,形成了现代随处可见的八卦图。这一结合产物不仅体现了古代智慧的结晶,也展现了华夏文化的深厚底蕴。伏羲的时代虽然渔猎是主要的生活方式,但神农氏在益卦的启示下已经开始发展农耕。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交易也应运而生。到了黄帝时期,易经的应用更加广泛,让人民因此不怠惰。易纬《乾凿度》中也有相关记载,文王在西伯时期将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的传说被广泛流传。

这篇文章详细解读了《易经》的发展历程,从远古传说的伏羲到文王演易的传说,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贡献。同时文章还深入了八卦图与太极图的结合过程以及其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语言生动流畅、引人入胜,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古老智慧的演变过程。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易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也为我们进一步这一智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自东汉末以来,众多易学家普遍认为伏羲是借助河图洛书之灵感,创造了八卦。这一观点在提及河图洛书与八卦的关联时,总离不开一个被誉为天降符瑞的传说。

尽管后世对此类古代传说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较为明确的,那就是伏羲发明八卦已成为易学界的共识。主流观点认为,伏羲不仅初始就创造了六十四卦,文王还为易卦添加了卦爻辞,而孔子则进行了系统的注解,写了十翼。也有说法认为文王仅提供了卦名或卦辞,周公才加入了爻辞。

司马迁记载的关于文王演易的说法,使用了“盖”字,表明他对此也不确定,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后世常将此存疑的陈述当作肯定句,从而产生了误解。这些传说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反映了人类文明与古代圣王伟大成就的紧密关联。尽管这些传说是否真实尚待深入解读和理解,但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大致的易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想象一下远古时代,尚未有文字时,人们用结绳记事。后来,人们发现用数字符号书画更为便捷,于是创造了易卦的前身。这种数字符号可能是一种远古的文字系统,以数字作为字母,不同的数字组合表达不同的意思。在张政烺发现数字卦之前,唐兰就已经将其解读为一种远古的文字。

深入研究《周易》可以发现,易卦似乎以乾卦代表周朝,坤卦代表商朝。《左传》中的卦例也显示了易卦作为图腾的可能性。尽管考古发现的最早数字卦尚未到达伏羲所象征的远古时代,但易卦的起源可能更为古老。关于伏羲发明易卦的传说,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如果我们将其看作是人类文明的开端而非一个具体的个人,那么这个说法似乎更为可信。

至于易卦是否一开始就是三画卦(俗称的八卦),然后才有六画卦的问题,目前的考古发现尚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认为最初存在的是六画卦,之后才出现三画卦。关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先后顺序问题,仍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证实。实际上,关于伏羲画八卦的传说可能与信仰是从宋代邵雍开始的,“先天八卦图”也是大约在这个时候开始流行。这一神话结合了传统伏羲发明八卦的传说,因此在古代和现代都被许多易学家和经学学者深信不疑。目前清华简《筮法》中的卦位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八卦方位图之一。这个古老的传说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也展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演变过程。这幅神秘的卦位图被誉为后世所谓的「后天八卦图」的始祖,诞生于战国中后期,是易经八卦与阴阳五行思想交织的瑰宝。此图并非如邵雍所言是周文王所绘,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清华简中,我们发现其以数字符绘画卦象,呈现出独特的「方图」形式,类似于九宫格布局,中间则通过身体类象揭示八卦卦象的卦身图。

由于这一时期仍处于五行与八卦的早期融合阶段,五行生克的安排尚未成熟,八卦的五行搭配也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劳(坎)对应火,罗(离)对应水,与后世的坎为水、离为火的配置相反。

当阴阳五行与后天八卦结合后,其在命理上的实用价值凸显,因此在易卦相关命理、风水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风水上的24山以及罗盘上的后天八卦安排都是其应用的具体体现。罗盘上的后天八卦从左下半的震艮坎到乾属于阳卦,右上半的巽离坤到兑则属于阴卦。这种布局是否为了风水的应用而特意调整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历史上最早的八卦圆图可在《宣和博古图录》中找到,即《隋十六符铁鉴》。此图的八卦外标示着每一卦的阴阳属性。自古历算家及命理家常用的还有“式盘”,其中包括多种类型如六壬式盘等。以汉代流行的六壬式盘为例,其分为地盘和天盘,并涉及到天门、地门、人门、鬼门与后天八卦的对应关系。

后天八卦方位图在民间流传开后,才被引入经学和易学中。在隋唐时代,虽然著名的易学书籍中未见八卦方位图,但八卦方位圆图已融入日常生活中。宋代的邵雍提出了先天八卦方位图,与此相关的“先天”、“后天”的命名也开始使用。在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易图的编排更为精简有序,其中涉及的八卦图画法与现代存在重大差异,揭示了古代易图传承中的变革与创新。

《汉上易传》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易图的独特视角。从所绘制的八卦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卦象的观测方式大多是从外部向内部看,与清华简的卦位图相呼应。在朱熹的权威与影响力下,易书中融入了诸多易图,这些易图逐渐成为了易书中的标配,至今仍为众多《易经》相关书籍所效仿。这些易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更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卦位图的演变历程时,不禁会被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从战国中后期的诞生到现代的应用,这些卦位图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在铜镜上的后天八卦方位图让我们一窥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八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生动的历史细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古代文化世界。在宋朝,先天八卦图因伏羲神话的加持逐渐崭露头角并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相比之下,后天八卦图似乎仅在命算、风水等方术领域较为常见。这一转变背后的故事充满了神秘与传奇。

令人好奇的是,阴阳两仪太极图是如何融入八卦方位图核心的?虽然“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系辞传》,但早期的太极并无图形。实际上,在宋朝时期,流传的太极图并非现今所见的阴阳双鱼造型。周敦颐所传的太极图揭示了宇宙从无到有、从有到万物化生的过程。还有汉上易传的周敦颐太极图以及道士所传的无极图等。

据朱彝尊《曝书亭集》考证,太极图的起源可追溯至道家的无极图。这一图形最初是方士修练之术的组成部分,经历了多位道士的传承后,最终由陈抟传到穆脩和周敦颐。最初,这个图形在道士之间流传,并未被神秘化。后来的易学家和江湖术士为了制造神秘感,经常将其冠以千古不传之学的标签。实际上,这个太极图共有五层,包含上下四个圆和五行之位。

朱熹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中,太极之形诠释了周敦颐太极图中的哲学思想。这个太极形象在阴阳两仪太极图中得到进一步展现。现代先天八卦圆图与阴阳太极的结合似乎始于明朝之后。

这种黑白相间的圆形几何图形,宛如一颗古老的种子在人类文明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其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欧洲的Cucuteni文化中。位于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交界的古文明创作了许多带有阴阳太极图的陶器。这一图形比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早了一千年。随着文明的演进,阴阳太极图在各种文化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考古发现中目前出土最早的阴阳太极图可能是湖北屈家岭文化中的彩陶纺轮,距今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这种纺轮也出现在同一脉的石家河文化中。尽管无法证明太极阴阳思想在五千年前就已存在,也无法证明伏羲发明了阴阳并绘制了八卦,但这些发现仍然证明了这样的几何图形是人类自然的创作方式。

随着历史的推进,易学中的阴阳太极图开始与各种传说和人物相联系。邵雍的学生张行成所著的《翼元》可能是最早出现阴阳太极图的易书。到了宋明之际,太极两仪图开始在易学家之间流传,并以各种组合和形态流通。关于朱熹的弟子蔡元定得到的“天地自然河图”的传说也与这些图形紧密相关。这些传说为阴阳太极图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这些图形的起源和传承仍存在许多争议和谜团。来知德的《周易集注》中描述了一幅被赋予新名字的几何图形——“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来知德宣称这是伏羲的杰作,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幅图的命名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那个“太极”之名。在此之前,这个黑白相间的几何图形并未被如此冠名。与此与来知德同时代的赵仲全在《道学正宗》一书中也收录了一张“古太极图”。这些图形的流传历程充满了曲折与神秘,至今仍有待解之谜。清朝的胡渭在其著作《易图明辨》中,详细描述了这张神秘的图像。他指出,这幅图像中的阴阳交融,生动地展现了阳生于东而盛于南,阴生于西而盛于北的特性。胡渭还引述了宋濂的观点,认为这个图像可能源自青城山的隐士传承。关于名称的问题,当时已有《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因此并未直接使用“河图”之名,而是巧妙地加上“古”字以作区分。

来知德的《先天画卦图》与这张“古太极图”可能有着共同的源头。两图均以阴阳太极图为核心,四条直线将圆形八等份,外围则标有先天八卦的卦象与卦名。来知德的版本则融入了更多的文字信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解读。参照来知德的《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可以断定,这个图式与八卦图的结合,并定名为“太极”,是在明朝万历之后逐渐发展定型的。

如今在宗教场合常见的八卦图,又被称为“先天八卦方位图”或“伏羲八卦方位图”,但实际上其与伏羲画八卦并无直接关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邵雍,他从李之才那里得知这一图像,而李之才又从当时的道士隐者那里得知。宋儒开始将其推广,逐渐广为人知。现今流行的先天八卦图可能在明朝之后才逐渐定型为今日所见的样子。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文体,为我们解读了八卦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令人耳目一新。

进一步八卦图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早在战国中期,清华简《筮法》中就已经有了卦位图的雏形,这被认为是后天八卦方位图的原始形态。五行与八卦的配对也在不断地演变。在隋唐时期,铜镜上的八卦图已经具备了现今流行的八卦图的基本形态。中间通常描绘的是灵龟、四神兽或凤凰等瑞兽,并没有太极两仪图。

到了宋朝,邵雍传承的八卦图开始分为“先天”和“后天”,并分别假托为伏羲和周文王所作。朱熹开始在《周易本义》中收录这些图形,并在先天八卦图中加入了一个代表太极的圆圈。

明朝时期,赵挞谦流传出的“天地自然河图”中,首次在先天八卦方位图的中心加入了太极两仪图,可以被视为现今八卦图的原型。到了万历年间的来知德和赵仲全流传出的八卦图,“太极”之名才开始被用于内含的八卦方位图中。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八卦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人们对这一古老符号的不同理解和应用。这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关于伏羲八卦卦序的论述其实是宋儒造神运动中的产物。而实际上,文王八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后天八卦图,却是最古老的八卦图之一。这篇文章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文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八卦图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