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国画 >

八卦图该怎么画?-《易经543》

编辑:山水画 2025-07-11 13:23 浏览: 来源:www.souhuashi.com

解读八卦方位圆图:穿越历史的

你是否曾经对八卦方位圆图产生过好奇?当你观察这个深深融入华人生活中的宗教图腾时,你是否想过应该如何解读它呢?《易经》中的八卦圆图,其起源并非如传说那般古老,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却深厚无比。

在宗教场合,我们常能看到八卦镜,它们大多使用的是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据说这是由伏羲流传下来的。在许多图画或神明造像中,常常有一位原始人打扮的人代表伏羲,手持先天八卦图。解读八卦图的卦象,通常是从内向外看的。

这个八卦图腾,作为华人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先天八卦方位图”,有时也被称为“伏羲八卦方位图”。在这张图上,乾坤离坎被定为上下左右的四正卦,而震巽艮兑则是四个边角的四隅卦。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在宋朝之前,所看到的八卦图呈现出另一种面貌。那时的八卦图被称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也叫“文王八卦方位图”。这张图上的卦象解读则是从外向内。

深藏在清华简《筮法》中的八卦方位图,一幅大约公元前300年的竹简抄本,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这幅古朴而神秘的方位图呈方形排列,是后来所谓“后天八卦方位图”的原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坎离两卦的位置与现代的后天八卦图有所不同。因此称之为“后天八卦”可能会产生误导。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八卦方位的标准只有一个,并无先天后天之分。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关于八卦图的记载似乎很少。直到唐代,我们才在一些铜镜等器物上看到八卦圆图的装饰。台北故宫博物馆珍藏的唐朝铜镜上,虽然八卦图有些残缺,但仔细观察比对,可以看出它与现今的后天八卦方位图相似。其卦象解读是从外往内看。这种画法与许多宋朝铜镜上的图案相一致。宋朝的铜镜和器物上的八卦图案格外引人注目,每一面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这些图案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除了铜镜外,宋朝的文献也为我们揭示了更多关于八卦图的演变与发展。邵雍与朱熹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不仅整理了易经的学说,更将八卦方位图的解读方式进行了调整并流传至今。当你再次看到八卦方位圆图时,不妨深入思考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与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见证。每一次的解读都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与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不断发现新的奥秘与故事。让我们继续深入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为华人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关键性的转折时刻往往伴随着一些杰出人物的闪亮登场。宋朝时期的邵雍和朱熹,便是其中的璀璨星辰。

众所周知,宋朝以前的八卦图主要采用的是后天八卦方位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王八卦。这些古老的卦象解读方式是从外到内,与我们现在习惯的解读方式恰恰相反。那么,现今流行的先天八卦图又是从何而来呢?它的出现并非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所创,而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演变。

实际上,先天八卦图的诞生与宋朝的邵雍息息相关。他从李之才那里学习了陈抟的先后天与图书之学后,将其发扬光大。当时的先天八卦图的卦象与现代也是内外相反的。朱震的《汉上易传》一书,作为宋代图书之学的先锋,附带了众多的易图,包括著名的河图和洛书。

在这本书中,易图的整理显得有些杂乱,需要我们仔细辨别。例如,伏羲八卦图实际上是六十四卦图,而文王八卦图虽然名为“八卦”,但其实是六画的八纯卦,而非我们常见的三画的真八卦。在《汉上易传》所收录的各类易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观象都是从外至内。

到了朱熹的《周易本义》,这些易图的运用更为精简且有序。该书不仅整理了筮仪,还收录了九种重要的易图。相比于《汉上易传》,《周易本义》的易图存在两大显著不同:河图与洛书之名互换,圆图的卦象画法也发生了变化。

朱熹作为同时代的易学大师,其著作《周易本义》可谓是一次重大的转变。书中首次将伏羲八卦与六十四卦称为“先天之学”,文王八卦与六十四卦称为“后天之学”。这一命名方式沿用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本义》中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独具两大特色。它的卦象是由内往外看,这与传统的观察方式有所不同。这一特色背后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其学说源于邵氏,再追溯到李之才等人,最终得益于陈抟的先天之学。这也将伏羲八卦及六十四卦明确定义为先天之学。

在朱熹的时代,先天八卦方位图刚开始流传。作为大儒的朱熹拥有自由描绘的权利,他甚至颠覆了流传已久的后天八卦图,将其卦象由内往外看。这种改变似乎无人质疑,毕竟他是权威的象征。从各种证据中我们可以推测,最初的先天八卦图的卦象很可能也是由外往里面看的。朱震的《汉上易》中的先天八卦图以及朱熹弟子蔡元定得到的“天地自然河图”都是这一推测的支持证据。

或许有人会问,治学严谨的朱熹为何会选择逆行的做法呢?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道理和原因。我们尚未在朱子的著作或其弟子的注解中找到对此的明确解释。或许我们可以从晦庵集或朱子语类中寻找线索,但目前尚未有相关资料。若您有相关的资料或见解,欢迎分享。

从知德《周易集注》所收录的《先天画卦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这些卦图展示了太极如何转化为阴阳两仪,两仪如何生成四象,四象如何衍生八卦的过程。如果我们以太极为中心,由内向外观察,便能清晰地看到阴阳、四象、八卦的生成次序。若依据这个生成顺序重新安排八卦的方位,那么卦象的观看方式就应当是由内往外。这一逻辑或许正是朱熹所考虑的。虽然此处并未详细演绎出由内往外看的八卦方位图,但从后续的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必然的趋势。

这些易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易学的智慧,让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到古代文明的魅力。《周易本义》的出现无疑为易学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细节之处见真章,让我们继续和研究,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深藏于复杂图案背后的,是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的沧桑。我们如今在宗教场合常见的八卦图,又被称为“先天八卦方位图”或“伏羲八卦方位图”。但这幅图案与伏羲画八卦的历史并无直接联系。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邵雍从隐者处得知的信息,并由宋儒推广流行。

这一演变过程,揭示了所谓的伏羲八卦卦序,实际上是宋儒造神运动的产物。而宋儒所尊崇的较晚出现的文王八卦,即后天八卦图,反而可能是更为古老的八卦表现形式。至少在唐代,它已经定型为如今所见的圆形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自战国时代以来,八卦方位图的画法和卦象一直都是采取由外往内观察的形式。自朱熹开始,卦象的画法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转变为由内往外看。在阅读许多宋、明、清的古籍时,我们仍能见到采用旧式的八卦图,即卦象由外往内看。

那么,八卦图的正确画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从宗教的角度看,信仰是核心所在。只要你真心信仰,你崇拜的任何图腾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样,如果你自创一种独特的八卦排列方式来崇拜,又有何不可呢?信仰的本质是自由而多元的。而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当前流行的画法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潮流而已。关于八卦图的绘制,关键在于标注清晰的文字和准确表达内外方位,任何画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通常,我们应当遵循历史主流,从外至内观察解读八卦图,这样更符合我们最原始的八卦图的形式。而现在通行的画法,是自朱熹之后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面对八卦图时,我们应持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每一幅八卦图都是历史、文化和信仰的交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应轻易质疑他人的画法是否正确,而应更加深入地了解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包容的心态欣赏和尊重每一幅八卦图。

走进这些神秘的图案,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更加敬仰,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